close
幸福,在希臘語是eudaimonia,也可以翻譯為「活的很好」。怎麼樣才是「活的很好」,每個人都有他截然不同的定義與開啟幸福的鑰匙。2010年初,獻上六位名人的幸福啟示。

戴立忍
關於Happiness,自己定義

戴立忍一直是個邊緣人,也定位自己是個反抗體制、不服從主流價值的邊緣人。卻在去年,得到了金馬獎、亞太影展等許許多多國內外獎項的肯定。在金馬獎的舞台上,他措手不及,多年來積壓的複雜情緒,流成失控的眼淚。

在得到這麼多肯定之前,戴立忍說其實先前業界一直盛傳《不能沒有你》是個大爛片。因為預算考量,原本希望拍45天的進度,只能在20天拍完,所以戴立忍很快地以他的判斷說OK,但劇組人員卻認為不行,開拍第二天,攝影師就表示戲太爛、不幹了,業界也因此以為戴立忍拍了大爛片,更找不到人願意為它剪接。於是戴立忍用自己組裝的電腦,關在家裡,花上比一般多三倍的時間,「手工」剪接出來。

戴立忍說:「幸福是不迎合」

多年來觀眾看到戴立忍精湛的演出,他的真實生活卻更戲劇性,從大學時代開始的導演夢,他到現在都他的生命投入其中,這十幾年來,他寫了十部以上的劇本,導舞台劇、電影、電視廣告,也剪輯電視廣告、電影預告,但六年前,在拍完短片《兩個夏天》、《台北晚九朝五》後,他拿到一千萬輔導金的名額,打算拍一部八千萬預算的大格局電影,沒想到籌不到錢,還因為停拍而反被新聞局罰180萬,還不得在三年內再申請輔導金。這樣的事應該可以把一個人擊倒,但是戴立忍說自己是「樂觀底」的,也因為他的天真、不切實際,才能夠在各種疑問之下完成《不能沒有你》這樣一部作品。

在現實生活中,很難遇到像戴立忍這樣狂傲的人,拍照的大部分時間他不笑,講話時他永遠毫無畏懼直視著你,完全的自信、徹底的不在意他人眼光,使得他不怒而威。為了拍電影,他也從不追求物質生活,現在他的家兩坪大,他自己形容像流浪漢住的地方,是朋友借他住的,不收房租,他也不買車子,衣服只要可以蔽體就好,自豪地形容自己的穿著是「工人風格」。戴立忍說,「我到現在還一直不去和主流價值妥協,當然我可以接演上門的一票戲、賺很多錢,再拍電影,但對我來說,曾經放棄自我價值去迎合,那個自我價值就不純粹了。」

得獎之後,戴立忍的故事好像是個Happy Ending了。沒想到最近卻因《不能沒有你》取材的真實父女的隱私被曝光,惹得戴立忍在亞太影展的得獎台上鋒利批評。不過這就是戴立忍,不論如何都不妥協,說自己想說的話,拍自己想拍的電影,雖然過程中可能很痛苦,但那應該才是對戴立忍而言的幸福。


伊莎貝雨蓓
幸福是喜悅,也是悲傷

她被譽為全世界最會演戲的女人,不僅拿下坎城、柏林、威尼斯等電影獎多座后冠,出任2009坎城評審團主席,更獲頒「歐洲世界電影成就獎」。儘管事業如此成功,法國傳奇女演員伊莎貝雨蓓卻不認為,這樣就叫幸福。

以堅強女人形象聞名的她,在新片《女人出走》飾演一名女人在撞見男友劈腿之後,決定辭掉工作、放棄一切,遠走他鄉尋找自己的過程。但故事最後,女主角卻選擇孤單一個人。「有些觀眾會覺得這樣的結局很悲傷,最終只找到孤寂,但是也有另外一種人,抱持著『尋找』本身的行動過程,就是幸福的想法。換言之,同一種結局,對不同的人來說,不見得都是Happy ending。每個人所求不同,對幸福的定義也不同。」她藉此比喻,幸福應該是喜悅與悲傷並存的狀態,如同淚水與笑容交織的人生,難以一語道盡。

回到現實人生,結婚生子多年的她,卻不是那種說走就走、可以放棄一切的女人。她打趣地說,要是人人都選擇離開,那麼工作沒有人做,小孩也會沒有人帶,世界豈不大亂?!「當一個人採取的手段愈激烈,其實才是內心最脆弱的人,不是嗎?」她反問。

不過她能體會,為何人們會產生逃離的念頭,因為在生活充滿壓迫與不如意的情況之下,唯有透過想像一個全新的生活,才能讓自己喘口氣,重新獲得面對現實的勇氣。所以她心懷感謝,身為演員,得以體驗不同的人生,到不同的地方旅行,這也是她熱愛演戲的原因,熱愛到過分投入工作,沒有留給家人太多時間。她不諱言內心充滿自責,但至今,她仍舊無法放下拍片為自己所帶來的幸福感。「用另一種角度來看,願意多給自己時間的人,其實就是不願意多給別人時間。」忠於自我的伊莎貝雨蓓,連給自己的批評,都如此坦承。當妳追求某些東西,勢必也會失去某些東西。或許,這也是幸福的代價。

她堅信女人一定要保持獨立,要有經濟能力,因為男人要劈腿時,並不需要任何理由。因此她建議所有女人,必須擁有一項自己所熱愛的事物,永遠保有尋求美的慾望,不管是把自己打扮漂亮,或是感受電影、舞蹈、音樂等藝術所帶來的心靈之美。唯有真心投入生活的女人,能讓自己充滿魅力,更不需要依賴別人,就能度過許多個幸福的日子。「所以我很努力為美麗鎖上兩道鎖,無論內在或外在。」她微笑說,自己非常享受身為女人的各種樂趣,雖然也會害怕年華老去,但是除非等到她90歲,才會考慮去整形。


張凱貞
當幸福化為一股力量

去年9月初,首次參加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張凱貞,不僅從會外賽連闖三關,一路打進會內資格賽,隨後又在9月底的東京泛太平洋公開賽,大爆冷門淘汰了當時的世界球后沙芬娜,引起國際媒體注意,紛紛寫下「台灣選手撂倒球后」斗大的新聞標題。在2009年結束之前,張凱貞更以優異的表現拿下東亞運網球金牌。

回顧09年的輝煌戰績,尚未滿20歲的張凱貞,帶著比同齡女孩還要早熟的眼神與笑容說,09年上半年度陷入低潮的她,卻差一點就要放棄網球。「那時候,每天都會花四到五個小時練球,但不知為何,愈練反而愈累愈疲勞,怎樣都打不出自己滿意的狀況。」她描述,當時沮喪到連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,但是身邊的人,從教練到父親,卻不斷支持鼓勵她,讓她不得不加以思索,「如果都沒有人願意放棄我,為何我要這麼快就放棄自己?」

帶著沮喪的心情,張凱貞踏上美國網球公開賽,沒想到,一站在球場準備開始比賽的那一瞬間,低潮居然消失了。「我想到我的家人,為我付出這麼多,花費那麼多心血栽培我,而我唯一能做的,不就是應該把比賽打好,努力贏得勝利,然後把光榮送給他們啊。」當念頭一轉,張凱貞隨即把壓力轉化成助力,放下焦慮,更放手把每一個球打好,不僅發揮她應有的水準與球技,更創下超出預期的好成績。

11歲就被送往美國參加網球訓練的她,多年來隻身在國外征戰比賽,雖然有父親陪伴,卻不常有機會與母親和兩個哥哥相聚。因此她說,贏球雖然開心,但她人生感到最幸福的時刻,往往是全家人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光。而這一份對幸福的渴望,看似平凡,卻成為支撐她面對每一場球賽的勝負結果、咬牙度過漫長艱辛的體能訓練生活,最大的力量。

身為一名運動員,要承受的情緒起伏往往比一般人還要劇烈。在場上,不管壓力多大多緊張,都得壓抑心情,不能被對手看穿,更不能讓情緒影響自己。在場外,還得承受外界的種種期許與批評,必須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,從失敗中恢復信心。因此,她驕傲地說,自己每一場勝利都是拼來的,既不僥倖也非幸運,完全憑實力站在這裡。她甚至認為,一名優秀的選手,心態更是超脫輸贏,能以從容的態度享受比賽過程裡的刺激與愉悅感。於是她決定,未來要用笑容迎接每一場球,要放手享受過程,享受打球的幸福。

延伸閱讀:
幸福啟示錄 Way to Happiness(下)



資料來源:ELLE國際中文版2010/1月號
引用來源: NOWnews美人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